前言
1949年10月1号,开国大典热闹非凡,在激动人心的《义勇军进行曲》伴奏下,第一面五星红旗缓缓升起,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可有一个小细节,让不少人心里嘀咕:咱们国家那么重要的标志国徽,为啥没有挂在天安门城楼上呢?
一直到1950年6月,咱们的国徽才算正式定下来。如今,看到林徽因那套落选的国徽设计,网友们纷纷感慨:审美真是一绝,但其实不太合适啊!
国徽设计
说实在的,在开国大典之前,国徽、国旗和国歌的设计工作早就开始了。1949年7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报纸上向全国发出了征集国徽图案的通知,还明确提了三条要求:得有中国的特色,要体现政权的特征,最后,样式得庄重华丽。
可别说,这时间实在是太紧了。专家们审查完征集来的设计稿后,竟然一份都没能选上,连毛主席也瞧过那些稿件,但他心里也觉得不太理想,还特别提到了国徽上得展现工农联盟的精神。
在这种情形下,设计国徽的重担就落到了当时负责政协会议美术设计的张仃和钟灵身上。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筛选和设计,他们终于搞出了五份设计方案。
经过反复琢磨和调整,张仃和钟灵最终提出了一个包含五星、地球、齿轮和嘉禾作为核心元素的设计方案。
五星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人民的团结,地球则象征着新中国在全球的地位,齿轮寓意着工业,而嘉禾则是农业的象征,这整体展现了工农联盟的政权特征。
不过啊,开会的时候,专家们对国徽的设计稿意见可谓是意见不一,真是一时之间,想要找到一个大家都满意的方案,真是难上加难。于是毛主席就说了:“国旗先确定了,国徽这块儿咱们可以慢点再定。”接着还继续让大家搞设计。
在开国大典那天,天安门城楼上虽然高高飘扬着五星红旗,激昂的国歌也是响彻云霄,但就差了国徽的那一份子。这个空缺啊,后来可就成了国徽设计过程中的一个精彩伏笔。
清华团队的加入
为了寻求最佳的设计方案,政府邀请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梁思成和林徽因这对大名鼎鼎的夫妻专家。他俩真是毫不犹豫,就接下了这份不小的挑战。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辛劳,林徽因终于设计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方案。这个方案是以玉璧为核心,璧的中央嵌入了一颗五角星,周围则环绕着齿轮、麦穗,还有红色的绶带,真是看着就有一股气派。
玉璧象征着吉祥、美好和团结,而五角星则是咱们共产党领导下革命力量的象征,把这俩结合起来,真是寓意深远。在咱们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新中国就像一颗小苗,蓬勃向上、充满生机。
齿轮和麦穗分别代表着咱们的工业和农业,红色绶带更是象征着革命的胜利和人民的团结。这整个设计呢,简单明了、线条流畅,搭配得也挺和谐,充满了艺术的美感。不过,这个方案可把一些人搞得有些争议不断。
有些人觉得,虽然这设计真心算得上艺术精品,可整体风格太柔美了,没法体现国徽该有的那种庄重和大气,万一在一些正式场合上,没法展现国家的威严。经过仔细斟酌,这个方案也就没被采纳。
方案融合与最终确定
与此同时,张仃和他的团队也在忙活着搞设计,马不停蹄。为了让作品更有韵味,他们参考了林徽因的设计灵感,决定拿天安门作为主要元素,来展开一番全新的创作。
在这份新方案里,天安门城楼稳稳地矗立在国徽的正中央,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这壮丽的身影展现了国家的威严,城楼顶上五颗五角星若隐若现,正好和国旗上的五角星成一气,寓意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
城楼底下围绕着一圈齿轮和麦穗,象征着咱工农联盟是国家的基石。这整个图案色彩真是亮眼,鲜明得很,红色的城墙和黄色的五角星,还有那金灿灿的齿轮和麦穗,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辉煌且庄重的视觉感受。
这个方案一出炉,就引起了不少专家和领导的关注,纷纷表示赞同。大家都认为,这个方案不仅生动体现了咱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更精准地反映了新中国的政权特点和时代的精神,真心有着超高的艺术价值和象征意义。
周恩来总理也提了个建议:把稻穗的元素加入到国徽里。周总理觉得,中国可是个农业大国,稻穗象征着咱们农民的辛勤劳动,要是把它加进去,就能更好地展现工农联盟,国徽也会显得更有代表性和亲和力。
梁思成、林徽因还有张仃团队可真是费尽心思,他们跟稻穗聊得挺深入的。在形状、位置和大小上可都是经过细致的打磨,力求让稻穗跟天安门、五角星、齿轮这些元素融洽融合,形成一种和谐的画面,真是相得益彰啊!
经过多次修改和不断完善,国徽终于问世了。1950年6月28日,国家召开会议,正式敲定了新中国的国徽。这款国徽不仅汇聚了无数艺术家的智慧和付出,更成为了国家尊严与民族精神的代表,真是意义非凡啊!
建筑界的伉俪传奇
梁思成和林徽因,这对夫妻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可是赫赫有名的。他们的一生,不光是亲眼见证了中国建筑风貌的演变,更在新中国的文化复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真是功不可没!
梁思成,这位大咖出生在日本东京,年轻时在清华学校读过书,后来还跑去美国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的建筑专业。回国后,他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当老师,真是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了不起!
梁思成可真是个古建筑的热爱者,研究和保护这个领域是他的心头好。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从河北的赵州桥到山西的应县木塔,几乎每个地方都有他考察的痕迹。他写的《中国建筑史》等书籍,如今还是咱们建筑专业学习的经典教材,真是了不起的贡献呀!
林徽因出生在浙江杭州,是个极有才华的诗人、作家和建筑师。1928年,她跟梁思成走入了婚姻的殿堂。林徽因不仅在建筑美学上有过人天赋,她的艺术敏感度和创造力也相当突出,在建筑设计方面的才华那是相当了不起的呀!
1931年,夫妻俩回国时,恰好遇上了国内的战乱,那时候日本侵略东三省,让他们心里可真是忐忑不安。他们特别担心那些古老的建筑会遭到损害,心想得想办法,至少得保留一些资料,不能让文化遗产就这么消失啊!
接下来的10年,夫妻俩跑遍了全国各地,对古建筑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考察。每到一个地方,他们就会记录下当地的资料,真是吃了不少苦啊!不过梁思成却觉得,这样的经历是“奢侈的幸福”,毕竟保留了不少珍贵的文化财富。
在解放战争期间,梁思成受中央的委托,参与编写了《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这对各地的文化遗产保护可是功不可没。他和他的团队所做的事,不单纯是学者的责任,更是对国家的深厚感情,以及对新社会的美好期望,真是让人敬佩!
新中国成立后,这对夫妻携手一起设计了吉林西站、北大地质馆等建筑,这些作品至今都被视为中国近现代建筑的珍品。还有他们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真的是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结语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是他们传奇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激励着无数后来者追寻真挚的爱情和美好的人生。
国徽的设计,真是一场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国家精神巧妙结合的伟大创举。从最开始的构想到最后的确定,里面每一个小细节都流露出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这也让世人看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共和国国徽制作历史细节》这篇文章来自《人民政协报》,发布时间是2024年11月18日。
《梁思成和林徽因:走上一条非凡的建筑人生之路》这篇文章来自《留学生》杂志,发布时间是2022年12月06日。
10倍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