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聚奎,被誉为周恩来亲自点将的首任石油部长,他在摆脱我国贫油困境的征程上,功勋卓著。凭借出色的贡献,他独树一帜,最终荣获上将称号,成为开国将领中的最后一位。
新中国摘下“贫油”之帽,首功归于开国上将李聚奎。尽管他担任石油工业部首任部长的时间不过短短三年,然而,在甘肃玉门、新疆克拉玛依以及东北大庆这三个上世纪50年代中国最为重要的油田,无不烙印着他的身影,见证着他的贡献,也得益于他奠定坚实的基石。
周恩来任命为石油工业部部长
开国上将李聚奎,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将,担纲新中国首任石油工业部部长一职。他作为我国石油工业的杰出领导者与卓越开拓者,为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
昔日,我国的石油资源几乎完全依赖进口,正是这一历史背景赋予了“洋油”这一称谓。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告诫众人:建设事业,石油乃不可或缺之要素!
新中国石油工业几乎从零开始。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18天,毛泽东便以中央人民政府的名义签发了成立国家燃料工业部的命令,第二年在燃料工业部设立了石油管理局。当时,国民党政府从大陆溃退,留下一批石油、地质和化学方面的专家,他们都集中在燃料工业部。以一个石油管理局领导全国的石油工业,这显然满足不了石油工业发展的需要。
1955年,正值军队开展军衔评定工作之时,国务院作出决策,将燃料工业部拆分为三个独立部门,分别成立了石油部、煤炭部和电力部。
“投身地方工作,这一消息实在太过突然。而且,前往一个专业领域要求极高的部门工作,我内心确实感到有些惶恐不安。”
徐立清直言不讳地透露,他调入石油工业部工作,完全是周总理亲自指派的。总理曾向彭德怀元帅提议,应派遣得力的干部支持新兴的石油工业,并将军队的优良传统作风带入其中,正如指挥战场作战一般,来管理石油工业。军委遂向总理推荐了三位人选,而总理最终圈定了他。在听取徐立清的详细说明后,李聚奎明确表示,他将服从组织的安排。
不久,周恩来便与李聚奎促膝长谈。于中南海西花厅总理的办公室内,李聚奎心中忐忑,向周恩来坦言:“我在石油领域实属门外汉,诸多事务亦感陌生,深恐难以胜任!”周恩来温言慰之:“无需忧虑,不懂便去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世间万物本非生来精通。石油部汇聚众多专家,你当悉心组织,努力前行,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在交谈即将落幕之际,周恩来对李聚奎语重心长地说道:“聚奎啊,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即将落幕,我便不再向你索要石油了。然而,第二个五年计划到来之时,你可是要肩负起产油的重任啊!”
1955年7月30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通过了设立石油工业部的决定,并正式任命李聚奎同志担任该部首任部长一职。
为何中央军委推选李聚奎?为何周恩来总理指定李聚奎担任石油工业部部长之职?
李聚奎,生于1904年12月31日,湖南省安化县兰田西坪村是他的故乡。1928年,他投身于平江起义的洪流,同年8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坚定地宣示:“我此生将与党同舟共济,党若有所命,我便无所不为!”这誓言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铭。他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的大队长、团长、师长等职,在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的战斗中冲锋陷阵,荣获二等红星奖章。在长征途中,他率领红1师参与了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等一系列激战。1935年,他被任命为红四方面军第31军参谋长。全面抗战爆发后,他担任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参谋长、抗日先遣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1旅旅长及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冀察热辽军区参谋长,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二部长。
新中国成立之初,李聚奎担任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及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要职,肩负起组织抗美援朝战争后勤保障的重任。他观察到炒面携带便捷,保质期长,便于储存、运输及食用,且能避免炊烟暴露目标,遂指令东北军区后勤部依据70%小麦、30%大豆、玉米或高粱的比例,并添加0.5%的食盐,进行加工生产,制成了志愿军专用的野战速食,深受战士们的喜爱,亦获得了彭德怀的赞誉。
1953年,李聚奎担任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期间所佩戴的胸牌。
1951年10月15日,李聚奎同志荣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颁发的自由独立一级勋章。次年9月,他受命担任后勤学院的院长一职。
鉴于李聚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尤其在其长期投身后勤工作的生涯中表现卓越,中央军委及周恩来总理均一致认为他堪称石油工业部长的理想人选。
从石油工业基础学起
1955年9月1日,北京六铺炕一座六层大楼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的首块牌匾正式揭幕,标志着新中国自主的石油工业部门正式诞生。
原石油管理局升级为石油工业部后,机构设置繁复,干部编制不足。李聚奎积极着手完善机构设置,调配干部,同时深入一线,实地了解并熟悉石油工业的运作。随后,他依据第一个五年计划对石油工业的规划要求,展开了深入的调研与规划工作。
在石油工业部任职期间,李聚奎秉承毛泽东亲自传授的“革命加拼命”精神,全力以赴,夜以继日地投身于石油工业的发展。岁月流转,当李聚奎与秘书们回忆起石油工业部的初创时光,仍不禁感慨万分:“我初到之时,正值石油工业部组建班子、挂牌成立之际。以原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局的数十人作为基石,我们夏日炎炎,挤身于几间狭小的办公室中,全体同仁无一人计较待遇、提出要求。从普通干部到部门领导,人人精神抖擞,废寝忘食,齐心协力,渴望尽早将中国的石油事业推向高峰!”
刚刚履新不久,李聚奎便指示秘书联系部长助理徐今强,并下达了一项特殊指令:“你能否愿意担任我的导师?”为了确保对方理解,李聚奎进一步解释道,“请你把我当作一名小学生,从头开始,从石油工业的基础知识ABC教起!”
徐今强为李聚奎精心规划了一份为期两个月的学习计划,每日安排两小时的课程。部长从基础做起,从字母表开始学习,李聚奎的日程随即展开——每日投入两小时于学习,两小时处理公文电报,两小时与专家交流,以及两小时处理其他事务……
石油工业部的标识一经悬挂,李聚奎便携带理论学习的疑惑,奔赴西北与东北的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与实践。
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征程,是在“贫油”的阴霾中艰难开启。在玉门、独山子和抚顺等地,我们部署了众多技术人员与工人,投身于油气勘探的大业,并在茂名建立了页岩炼油厂。李聚奎同志上任后,立即深入基层,向一线的工程技术员和工人师傅虚心请教,同时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力求为基层创造更为优越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回忆起上世纪50年代在独山子油田的那段时光,一位技术人员娓娓道来:“我们正在工棚里召开会议,一位身穿大衣的老者悄无声息地坐在了后排。他的车辆停放在遥远山脚之下,我们对他身份一无所知。他静心聆听我们分析形势,随后前往食堂询问大家是否吃得饱暖,甚至亲自来到井台与大家并肩劳作。直到后来,他向我们透露自己是‘石油部的老李’,那份平易近人、毫无官架子,让人意想不到他竟是一位部长!”
1955年10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正式行文,向石油工业部颁发了一份公函,内容涉及李聚奎与周文龙两位同志荣获荣誉勋章的喜讯。
李聚奎同志长期深入新疆的荒漠戈壁,身临其境,于那辽阔无垠的戈壁滩上,行走数百里,四周不见人烟,亦无树木踪迹。他与同行者一同饱经风霜,于沙海中就地而坐,匆忙间进食。若是稍有迟缓,一阵狂风卷过,沙尘便纷纷扬扬,铺满碗面。
那日,李聚奎于北京石油部召开会议期间,突感昏迷。众人急忙将他送往医院,经检查,发现他患有严重的糖尿病低血糖休克,情况危急,若不及时救治,恐有生命之虞。医生不禁感慨道:“这位老人,为了我国石油事业,真是拼尽全力啊!”
李聚奎常年奔波于基层,而石油工业分管的计委主任李富春与经委的领导薄一波,每逢开会,常由部长助理或副部长代为出席。李富春与薄一波对此一直感到困惑,然而在李聚奎陆续向他们提交的各地报告堆积如山后,方才明了这位部长频繁出差的真相。
陈云与他相见时,不禁笑着戏谑道:“聚奎啊,你实在是位大忙人。我屡次邀请你参加会议,却听闻你或正投身油田一线,或已在炼油厂辛勤劳作,可见你的用心良苦啊!”
李聚奎在学习中、调研中、思考中不断前行。他深刻认识到,新中国的石油工业正面临着“两难抉择”:一方面,国家亟需勘探天然石油;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尝试生产成本高昂的人造石油。尤其是对勘探天然石油的信心显得尤为不足。
一方面,有人主张将重心转移到人造石油的发展上;另一方面,普遍认为我国幅员辽阔,众多地区具备生油条件,因此天然石油的蕴藏量理应十分丰富。
面对分歧的意见,李聚奎凭借其军人背景的独到眼光,决心从战略层面入手,精心谋划工作,为中央提供卓越的智囊服务,进而明确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方向。
李聚奎生前曾回忆道:这场变革离不开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众多科学家的贡献。他们提出的“陆相生油理论”等深刻见解,逐步将人们从“中国贫油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专家们进一步指出,中国必须拥有自产的天然石油资源。
明确突破方向后,李聚奎率领部里的司局长与专家团队奔赴新疆。关于选择新疆的原因,李聚奎在事后回忆道:在他上任前的半年,中央召开了一场全国石油勘探大会。尽管当时人造油与天然油的发展前景尚不明朗,但会议已决定在克拉玛依进行试钻,先钻探两口井以探查情况。他上任后,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发现关于克拉玛依的讨论异常激烈。
一方面,部分专家,包括苏联援助中国的专家安德烈伊柯在内,持有这样的观点:克拉玛依确实存在石油资源,但仅是微量的残余石油。他们的依据在于,克拉玛依地表堆积了数座沥青山,如此庞大的沥青山,若非数亿吨的沉积难以形成,因此认为以此为基础不足以认定存在大型油田,进而进行开发。
另一方面,众多专家,包括新疆石油管理局的领导人士,均认为准噶尔盆地中心地带蕴藏着丰富的多套生油岩系。沥青山层犹如天然屏障,起到了良好的封闭作用,因此,盆地下方很可能储存着可观的石油资源。鉴于此,我们应当下定决心,开展大规模的勘探工作。
“我将引领大家亲临现场,正如战争岁月中,我们侦察地形、召开诸葛亮会议,待思想统一后,方才作出决策!”李聚奎如此说道。
1955年12月中旬,李聚奎率地质司唐司长、副司长沈晨、地质专家翁文波,以及苏联专家组一行,再度赴新疆开展实地调研。
黑油山很可能蕴藏着巨大的油田,应大规模进行勘探!
李聚奎指出,我国拥有丰饶的天然石油资源。只要我们积极推动勘探工作,有望在两三年内发现两到三个大型油田。我们有充分的信心,依托我国丰富的石油储备,将能够毫无疑虑地满足国家建设和国防的需求。
克拉玛依掘出新中国石油首桶金
李聚奎的判断得到验证。
1955年7月6日,我国在黑油山展开了钻探一号井的工作。当井深达到620米时,成功完成了试油作业,喷涌而出的原油与天然气标志着我国油气资源的重大发现。李聚奎亲自深入现场,实地考察出油情况,慰问了辛勤工作的职工们,并赴乌鲁木齐向自治区领导人赛福鼎等人汇报了黑油山的出油进展。赛福鼎提出,黑油山在维吾尔语中被称为“克拉玛依”,他建议将黑油山的名称改为维语,这样不仅便于维吾尔族人民理解,还能让他们倍感亲切。李聚奎对此表示赞同。于是,“克拉玛依油田”这一名称应运而生。
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一号井成功喷涌出工业油流,这一壮举标志着新中国首个大型油田的诞生。钻探队员们喜出望外,纷纷围绕着喷射而形成的油池边合影留念。
10月29日,克拉玛依一号井终于喷涌出备受期待的原油。这一喜讯传来,李聚奎彻夜难眠,即刻将这一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上报至党中央。11月26日,新华社将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向全球传播,迅速引发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
听闻此消息,毛泽东喜出望外,特地召见李聚奎,予以勉励。正是在此次召见之际,李聚奎大胆提出将解放军第19军57师改编为石油师的倡议。紧接着,李聚奎还积极联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赛福鼎,力促其调动大量人力和财力,以支持克拉玛依油田的建设工作。
1956年2月,毛泽东亲自聆听了李聚奎就石油工业发展情况的汇报。毛泽东强调,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石油勘探工作,并制定全国性的总体规划。石油开采实属艰辛!显而易见,推进石油工业的发展,不仅需要革命精神,更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基于此,李聚奎代表石油工业部下达了集中会战开发油井的任务。
克拉玛依的一号井传来喜讯,油田正式产油。然而,是否应该再接再厉,加快勘探步伐,成为了当务之急。在这关键时刻,苏联的专家们对一号井的产油情况提出了疑问。苏联专家组的首席专家安德列依柯指出,单凭一口井的出油并不能证明存在油田。他进一步解释,即便形成了所谓的“黑山油”,这些油气也可能会沿着断层和裂缝流失殆尽,仅留下少量的残余油,这样的储量不足以支持大规模的开采。石油部的众多专家也持有类似的观点。然而,另有一部分人坚信克拉玛依的油气储量丰富,呼吁下定决心进行大范围的勘探。两种意见相持不下,难以达成一致。
李聚奎深谙新疆对克拉玛依成为一座大油田的可能性已论证充分,加之克拉玛依一号井的原油喷涌而出,作为主要领导,他不能再犹豫不决。面对重重压力,他毅然决定加大勘探力度。
目睹李聚奎的坚定决心,苏联专家组组长安德烈伊柯便说道:“既然您是部长,就请下达指令。一旦您下令,我们自当遵从。旁人亦无权多言。”基于此,李聚奎毅然决然地决定在1956年于克拉玛依地区增打40口勘探井。事实最终证明,李聚奎的决策无比正确。
1956年5月,李聚奎重返克拉玛依。他不禁回忆起当时的景象:“尚在途中,我便透过吉普车窗,目睹了那些排列整齐的井架与高楼。短短半年的时光,戈壁滩上竟奇迹般地崛起了一座座建筑。”
至1956年岁末,总计四十口油井悉数产出原油,使得石油产量从1955年的六十万吨激增至高达一百五十万吨。
在当年的9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支援克拉玛依与柴达木油田》的社论,向全球昭示了“中国贫油论”的终结。
1956年10月1日,国庆游行队伍的行列中,克拉玛依油田的模型车辆驶过天安门广场。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石油地质勘探领域取得的首次重大突破,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
克拉玛依油田的落成,标志着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奠基之作,堪称其“第一桶金”。这桶宝贵的财富,更是对李聚奎担任石油工业部长期间所展现出的卓越能力和非凡智慧的生动写照。
玉门老油田重焕生机
李聚奎在积极探寻新油田的同时,亦未忽视对老油田的关怀。玉门油田,地处甘肃省玉门市境内,坐落在这片广袤的戈壁深处,祁连山脉的脚下。自1939年开发以来,这里见证了我国第一口天然油井的诞生,以及首个油田的崛起。
1957年8月,李聚奎同志率石油工业部机关的诸位司局长及专家团队,对玉门油田及兰州炼油厂等关键区域进行了实地考察。此次行程历时一个多月,旨在精心规划玉门油田的飞跃发展蓝图。
李聚奎得知,在解放前的十年间,玉门油田累计产出原油52万吨,这一数字占据了当时全国原油总产量的95%。
李聚奎(前排中央)亲临油田现场,与干部和技术人员并肩勘察。
在玉门油田,李聚奎耳闻了一段国共合作的佳话:那是在抗日战争期间,随着日本侵略者封锁了中国国际救援通道,石油及其他战略物资变得极其匮乏,那时流行着“一滴石油,一滴血”的说法。早在七七事变之前,国民党资源委员会便有开发陕北延长油田的构想,然而,设备刚抵达那里,延长便落入红军之手。到了1939年,国民党资源委员会再次计划开发玉门油田,却因设备短缺而陷入困境,无奈之下,他们向共产党寻求援助。周恩来总理亲自下令,紧急调运陕北延长油田的老设备至玉门油田,此举不仅缓解了国民党燃眉之急,更是共产党对国共合作真挚态度的生动体现。
玉门油田的悠久历史,在李聚奎心中激起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玉门油田的发展中,不懈努力,寻求各种方法,力求让这颗油田之珠重焕生机。
1957年,玉门油田的原油年产量突破至75.54万吨。同年12月,新华社向全球宣告:我国首个石油工业基地——位于甘肃玉门的基地,正式落成。
1959年,玉门油田产出原油140万吨,这一数字占据了全国原油总产量的半壁江山,达到了51%。特别是自20世纪60年代起,玉门油田肩负起“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研究所”的使命,不仅产出产品,更培养人才、积累经验、创新技术,成就了“三大四出”的辉煌历史。它先后参与了大庆的石油大会战,南征四川,疾驰长庆,两度进入柴达木,三度征战吐鲁番。期间,玉门油田向全国各油田输送了超过10万名骨干力量和4000多台(套)各类设备,因而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石油之所至,玉门人亦至。”
即便在1958年3月,李聚奎卸任石油工业部职务,重返军队岗位,然而石油系统内外的共识却是,他为新中国的玉门油田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为大庆油田开发打牢基础
在夺得克拉玛依油田首战胜利之后,李聚奎随即将视野转向东北的松辽盆地。自1956年起,地质部门经过广泛勘探,初步确认松辽盆地具备石油构造。
1957年三月,李聚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对松辽盆地进行勘探。他精心组织相关机构,从西安地质调查处选拔了邱中建等七位专家,组成了116地质队,随即奔赴松辽盆地开展勘探工作。
同年金秋时节,李聚奎同志主持石油部党组会议,依据松辽勘探报告的内容,作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决策:在三年之内,务必查明松辽盆地是否蕴藏具有开发潜力的油田资源。与此同时,部内亦集结了三百余人的勘探团队,进驻黑龙江双城县,展开深入的勘探工作。
松辽盆地的一处大型石油构造已初步查明。这正是日后闻名遐迩的大庆油田。
在担任石油工业部长期间,李聚奎不仅亲自筹备并建立了松辽石油勘探局、华东石油勘探局及华北石油勘探处等机构,还全面强化了石油勘探与生产建设的力度,从而为中国石油工业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成为最后一名开国上将后回归部队
正当李聚奎蓄势待发,准备一展宏图之际,1958年2月1日,中央正式下达了将李聚奎召回军队工作的命令。这一消息,由薄一波通过电话告知于他。面对个人工作安排,他的态度始终如一:“在组织安排个人事务上,我始终遵循组织的决定。”
翌日清晨,周恩来踏入怀仁堂,立刻寻到李聚奎,将其单独唤至一旁:“一波同志是否已与你交流过了?”
“昨晚,一波同志给我来了一通电话,详细地告知了此事。”
“此次工作调整,你将调至总部任职,与余秋里同志进行岗位互换。对此安排,你有何想法吗?”
“中央既已作出决策,我自无异议。无论被指派至何地,上级如何定夺,我定当全力以赴,恪尽职守!”
李聚奎表态明确,周恩来很满意。
1958年2月11日,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了余秋里的任命。然而,李聚奎并未立即返回军队。遵从余秋里的请求及周恩来的指示,他决定陪伴余秋里同行一段时日。
1964年,毛李聚奎交谈。
“国民党的部长们交接工作,往往仅限于文字,人影难觅,唯有共产党的干部,方能展现出如此亲密无间、心有灵犀的合作。”
1958年二月,邓小平关注石油工业的发展情况,于是李聚奎陪同新任部长余秋里一同前来汇报。汇报依旧由李聚奎负责。他详尽无遗地阐述了去年的工作成果及今年的规划,连续讨论了两日。邓小平对此表示满意,在给出指示的同时,不禁感慨道:“在‘二五计划’的实施期间,若能在东北地区发现石油,那将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
仅仅六个多月之后,1958年8月,大庆油田的高台子油井成功出油。这一历史性的成就,向全世界宣告了大庆油田的发现,为我国彻底摆脱“贫油”标签打下了坚实的基石。这一在中国石油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便李聚奎已离开石油工业部,其贡献亦不容忽视。
1955年,在首次授予军衔的重要时刻,中央军委的授衔名单中,李聚奎的名字赫然在列,本应被授予上将军衔。然而,由于他被调任石油工业部部长的职务,这一荣誉未能如期颁授。尽管如此,他依然获得了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以及一级解放勋章的崇高荣誉。
1958年三月,李聚奎重返总后勤部,担任政委一职。在中央军委办公会前夕,聂荣臻元帅特地为他举行了一场补授上将军衔的仪式。由此,李聚奎荣膺我军最后一位开国上将的称号。至1988年七月,他又荣获了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5年6月25日,我国著名将领李聚奎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91岁。
10倍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