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法国的标致摩托,很多国内车友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那些造型复古、色彩优雅的踏板车,比如满大街都能见到的姜戈(Django)。
这个品牌给大家的印象,似乎总是和法式浪漫、城市通勤联系在一起,跟激烈、刺激的赛车运动好像沾不上边。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就是这个看起来文质彬彬的“法国雄狮”,曾经在世界最顶级的摩托车赛事MotoGP的一个组别里,站上过分站赛的最高领奖台。
这听起来有点让人意外,一个主营踏板车的品牌,怎么会在云集了全球顶尖制造商和车手的赛场上拿到冠军呢?
这件事背后,其实牵扯出了一段由法国品牌、印度资本、意大利技术和瑞士工艺共同参与的复杂而有趣的故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个事实,标致摩托并非只生产踏板车。
实际上,这个拥有百年历史的品牌,在它的老家欧洲,一直都在生产各种骑式摩托车。
只不过,这些车型大多是排量很小的轻量级产品,比如50cc级别的越野车和跑车,有些甚至还在使用如今已不多见的两冲程发动机。
这类车型主要是为了满足欧洲特定市场的法规和年轻人的需求,对于当时正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市场来说,它们显然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尽管如此,标致内心深处那团对性能和运动的火焰从未熄灭。
在过去的这些年里,他们时不时会发布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骑式概念车,像2015年推出的P2X系列,有125cc和300cc两种规格,其硬朗复古的设计语言,无不透露出标致想要在主流骑式车市场大展拳脚的野心。
这份潜藏已久的赛道梦想,在2015年迎来了实现的机会。
当时,标致摩托的主要控股方是来自印度的工业巨头——马欣德拉(Mahindra)。
马欣德拉不仅是汽车和拖拉机制造商,对赛车运动也抱有极大的热情。
早在2012年,也就是MotoGP旗下的Moto3级别赛事创办的第一年,马欣德拉就以制造商的身份投身其中,是赛场上最早的一批参与者。
作为标致摩托的大股东,利用自己的赛车资源和经验,拉上标致这个在欧洲家喻户晓的品牌一起参加比赛,无疑是一次双赢的营销策略。
马欣德拉可以借助标致的品牌影响力扩大知名度,而标致则可以借此机会,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己的运动基因,实现多年的赛车梦。
于是,一支悬挂着标致狮子厂徽的赛车队,就这样决定进军2016赛季的Moto3世界锦标赛。
那么,参赛的赛车从哪里来呢?
标致本身并没有现成的Moto3赛车,所以他们采用了一个直接的办法:使用马欣德拉的赛车。
标致车队所使用的赛车型号为MGP3O,这实际上就是马欣德拉工厂赛车的同款车型,只是涂装换成了标致的颜色。
不过,要说清这台赛车的来龙去脉,还得从马欣德拉最初涉足Moto3时说起。
2012年,马欣德拉的第一代MGP3O赛车可以说是“集各家之所长”的产物。
它的发动机,采购自意大利一家名为Oral Engineering的专业赛车工程公司,这家公司也为其他车队提供过高性能发动机,技术实力不俗。
而车架和底盘部分,马欣德拉则直接借用了意大利老牌赛车制造商阿普利亚(Aprilia)上一代GP125级别的赛车(RSV125)的设计。
这种将不同供应商的部件拼凑在一起的方式,在赛车运动初期很常见,但也意味着车辆的整体匹配度和性能潜力会受到限制。
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在2012整个赛季中,这台初代的MGP3O赛车表现平平,全年只有一次在法国站的比赛中获得了第十二名,拿到了4个积分,成绩并不理想。
经历了初期的挫折,马欣德拉在2013年对MGP3O赛车进行了彻底的重新设计和升级。
动力单元依然沿用来自Oral Engineering的单缸发动机,但在车身骨架上,他们下了一番大功夫。
马欣德拉重金聘请了在赛车界享有盛誉的瑞士底盘制造商Suter来开发全新的车架。
Suter为MGP3O打造了一副全新的铝合金双翼梁式车架,这种结构是现代高性能跑车的标准配置,能够提供极高的刚性和优异的操控稳定性。
同时,赛车的外观也换上了经过风洞测试、空气动力学性能更好的整流罩。
在制动系统上,也从原来单一的大尺寸刹车盘,改为了重量更轻、散热更好、控制更精准的小直径双刹车盘设计。
经过这一系列升级,MGP3O赛车的综合战斗力得到了质的飞跃,才真正具备了和本田、KTM等强大对手同场竞技的实力。
标致车队在2016年参加比赛时所使用的,正是这个经过全面优化的版本。
万事俱备,故事的高潮发生在2016年8月下旬的捷克布尔诺赛道。
比赛当天,天降大雨,整个赛道变得异常湿滑。
对于Moto3这种轻量级、马力相对较小的赛车来说,雨战极具挑战性,同时也充满了变数。
在湿滑的地面上,发动机的马力优势会被大大削弱,车手的驾驶技术、对车辆的细腻控制以及在极限条件下的胆量,反而成了决定比赛胜负的更重要因素。
这样的天气,往往会成为一些非优势车队和车手爆冷获胜的温床。
当时,驾驶着17号标致MGP3O赛车的是英国车手约翰·麦菲(John Mcphee)。
在这场混乱的雨战中,麦菲展现出了超凡的控车技巧。
他所驾驶的这台拥有瑞士Suter精良车架的赛车,在湿滑的赛道上提供了出色的稳定性和反馈,让他能够充满信心地在弯道中挑战极限。
他精准地处理着赛车的每一次动态变化,最终,在所有人的注视下,第一个冲过了终点线,赢得了这场比赛的冠军。
这个胜利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标致,一个在公众印象中与踏板车紧密相连的品牌,竟然在世界摩托车锦标赛的舞台上夺得分站冠军,这无疑是品牌近代赛车运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
这场胜利的含金量极高,我们只要看一看当时和麦菲同场竞技的对手名单就知道了。
如今在顶级MotoGP赛场上大放异彩的众多明星车手,当时都在那场比赛中,包括后来的世界冠军夸塔拉罗、米尔、巴纳亚,以及顶尖车手马丁、巴斯塔尼尼和宾德。
更具戏剧性的是,当时效力于马欣德拉厂队的巴纳亚和马丁,他们骑着和麦菲几乎完全一样的赛车,最终却只能看着这位驾驶着标致赛车的英国车手站上最高领奖台。
这充分说明,麦菲的胜利是一次技术、策略、勇气和天时地利完美结合的经典战例。
然而,这次辉煌的胜利如同夜空中的烟火,绚烂但短暂。
标致摩托参与Moto3赛事的旅程只持续了两个赛季(2016年和2017年),之后便与马欣德拉一同退出了这项赛事。
究其原因,赛车运动是一项投入巨大的事业,一次分站冠军带来的品牌曝光虽然价值连城,但如果不能将其有效转化为市场上的商业成功,就难以支撑长期的巨额开销。
标致和马欣德拉在赛后并没有顺势推出与赛车相关的市售高性能跑车产品,这使得赛场上的荣耀与民用市场的联系被切断,参赛的投入产出比就显得不那么划算了。
这段经历也为所有投身赛车运动的品牌提供了一个参考:参与顶级赛事不仅是展示实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赛进行技术研发和积累,并将这些先进技术应用到量产车上,让普通消费者也能享受到赛道科技带来的红利,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标致在2016年捷克站的惊鸿一瞥,证明了即便是意想不到的参与者,也有机会创造历史,但如何将这瞬间的光芒延续下去,则需要更长远的规划和更坚实的产品策略作为支撑。
10倍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